要论古代对女性迫害最为严重的恶习,“缠足”绝对算是其中之一,如果有年龄稍大一些的朋友,想必也曾见过家中长辈缠足后的“小脚”,我曾亲眼见过祖母的脚,那情形简直堪称恐怖。追本溯源,“缠足”这种恶习大致出现于北宋中后期,后经南宋、元朝发展,至明清两朝达到巅峰,直到近现代才被彻底废除。那么,这种“恶习”又是如何出现,何以流传千年的呢?
“缠足”源于特殊的审美,后经宫廷向民间流行
关于“缠足”诞生的时间,目前有多种说法,例如神话说、隋朝说、五代说等,但根据高洪兴《缠足史》考证众多史料证明,“缠足”应该源于北宋中后期。虽然宋朝以前也有人喜爱小脚,但大量史料证据证明,宋朝以前的女子是不缠足的。
在古人的审美观念中,女子之美就是要体现出其“阴柔”之面,即娇小、柔弱、娴静、柔和之类,除樱桃小口、瓜子脸、杨柳细腰之外,小脚也不例外,例如东汉民歌《孔雀东南飞》中的“纤纤作细步,精妙世无双”。不过,宋朝以前大家虽然喜欢小脚,却并非此后因“缠足”而刻意制造的小脚,而是那种天然的小巧之美。
目前关于“缠足”最早的诗词记载,乃是苏轼于宋英宗熙宁六年(1073年)所做的《菩萨蛮·咏足》,“涂香莫惜莲承步。长愁罗袜凌波去。只见舞回风。都无行处踪。偷穿宫样稳。并立双趺困。纤妙说应难。须从掌上看”。而北宋后期的秦少游也有“脚上鞋儿四寸罗”的词句。
另外一个侧面证明,便是《辍耕录》有载“(缠足在)熙宁、元丰之间,为之者犹少”。从这段记载来看,在熙宁(1068年至1077年)和元丰(1078年至1085年)年间,“缠足”尚未大规模流行,“缠足”风气显然是刚刚兴起。
北宋时期,“缠足”最初只在皇宫和贵族之间流行,普通百姓家女子由于同样需要从事劳动,因而并不缠足。例如根据《鹤林玉露》中有“柔福帝姬至,以足大疑之。颦蹙曰:金人驱迫,跣行万里,岂复故态。上为恻然”的记载。“靖康之变”后,柔福公主曾被掳往北方,数年后的南宋建炎四年(1130年),却突然又冒出一个柔福公主,自称是从金国逃回来的,虽然其能够回答上来诸多宫中密事,但由于其生有一双天足而被人怀疑不是公主,她便解释说自己在金人胁迫下步行万里,这才导致脚恢复了原状。
由此可见,即使到了南宋初期,“裹脚”恶习仍未在民间流行,而皇室公主却是“裹脚”的。对此,《宋史·五行志》中的“理宗朝,宫人束脚纤直”、《菩萨蛮·咏足》中苏轼将小脚称为“宫样”和曹元宠在诗词中称为“官样儿”,都说明“裹脚”是从宫中开始逐渐流向民间的。
南宋以后理学大行其道,“缠足”恶习随之开始流行
北宋以前,社会风气整体较为开放,虽重男轻女思想始终存在,但对于女性的束缚其实并不严重,最典型的就是改嫁现象的存在,直到南宋以后随着理学开始大行其道,对于女性的思想和生理束缚这才开始愈加严重。
北宋末年,“靖康之难”爆发之后,包括北宋宗族女子在内的大量汉人女子惨遭蹂躏,然而这非但没能激起社会各阶层的斗志,反而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对于女子贞洁的重视,进而便被融入理学之中,成为了对女性的束缚,也正是从南宋时期开始,妇女的心理和生理都开始受到极大的限制。
与此前因审美而“缠足”不同,此时的“缠足”则是为了限制女子行动,是为了将女性束缚在家中,以便让其“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”,从而将女子禁锢在一定范围之内,避免轻易抛头露面。正是由于性质的变化,随着理学被广泛接受,“裹脚”习俗也开始迅速得以传播。例如《女教篇》便规定“(女子)勿出中门,勿窥穴隙,勿越墙垣”,又如《女儿经》中所说“为什事,裹了足?不因好看如弓曲;恐她轻走出房门,千缠万裹来拘束”。
从北宋末期、南宋初期开始,裹脚习俗便已经开始由宫廷走向民间,例如灭掉北宋的金国,便在同宋军作战的时候以获取缠足女子为乐,《烬余录》对此有载“金兀术略(掠)苏……妇女三十以上及三十以下未裹足与已生产者,尽戮无遗”,唯独留下年轻未育的缠足女子。
到了元朝时期,蒙古贵族虽然不缠足,但出于统治需要,还是对这一恶俗持赞赏和支持态度。与此同时,由于蒙古人对汉人的蹂躏,民间对于理学开始广泛接受,这使得理学思想迅速影响普世价值观,于是“缠足”自然也随之广为流传,到元朝末年甚至形成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。
明朝时期,妇女缠足之风已开始盛行,缠足甚至成为了社会地位、贵贱等级的标志,朱元璋为了惩罚张士诚旧部,便将其旧部全部编为丐户,并下令“男不许读书,女不许裹足”,像皇后“马大脚”那样的反而成了另类。
到了清初,朝廷虽一度下令禁止民间“缠足”,但因该习俗已经深入人心,并未取得效果,最终只得作罢。而从乾隆时期开始,原本在南方不太流行的缠足也开始流行了起来,甚至连西北、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。
直到清末道光年间,朝廷才在西方思想涌入的情况下,再度开展“天足运动”,并于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开始劝诫“缠足”,此后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之后,国家一直致力于消灭“缠足”恶习,如此该恶习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